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海论丛
宗性法师畅谈《巴蜀禅宗文化》
日期:2019年04月03日    来源:四川省书法家网     编辑:管理员    点击数:

640.jpg

11.jpg

3.jpg

66.jpg

88888.jpg

88.jpg

0000.jpg

  

      3月31日上午,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指导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首期青年书法创作骨干研习班”教学进入第七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宗性法师主讲《巴蜀禅宗文化》。讲座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戴跃主持。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80位国学班学员,以及艺术家代表和广大文艺爱好者聆听了讲座。

       宗性法师从巴蜀文化与巴蜀禅宗文化是“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引入主题。在他看来,大传统与小传统是相对的。书法是中华文化传统艺术的一个分支,书法与中华文化相比,中华艺术是大传统,书法是小传统。但在书法中,书风是大传统,书体则是小传统。因此,我们要把小传统融入到大传统中,通过大传统更加深入理解小传统。宗性法师从“巴蜀文化”、“蜀学”以及唐代至近现代的巴蜀禅宗文化等方面进行阐发。首先是对“巴蜀文化”的分析。宗性法师对常璩《华阳国志》前四卷卷名进行了阐释,回溯了巴国、蜀国的历史地理,分析了“巴蜀”与茶文化的关系以及“巴蜀”最初的文化发展。他强调“巴蜀”不等于川渝,“巴蜀文化”中的“巴蜀”是文化概念,而非地域行政概念,“巴”与“蜀”不可分割。四川是“巴蜀文化”的核心区域,而“巴蜀文化”又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在讲解“蜀学”时,他从汉代蜀学谈到“三苏蜀学”,分析了宋代“理学”、“荆公新学”与“苏氏蜀学”。他指出“苏氏蜀学”与“理学”、“荆公新学”不同,“苏氏蜀学”是“杂学”,特点是“以儒为宗,兼通禅道”。苏轼之学就是“杂学”,而“苏门四学士”亦是如此。宗性法师引用秦观在《淮海集》文句——“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阁下论苏氏而其学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来证明苏轼深厚博大的成就和思想。宗性法师还对唐、宋、明清以及现当代的巴蜀禅宗文化分别进行了分析。他说“言禅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不可不知禅”。他认为,巴蜀禅宗兼通儒释道三教,巴蜀对中国禅宗影响巨大。唐代巴蜀禅宗最有影响力的是保唐禅派和洪州禅;保唐禅派始祖是资州智诜禅师,为禅宗五祖弘忍十大弟子之一。他传灯于处寂,处寂传灯于无相,无相传灯于无住,主要思想是“无忆、无念、无妄”。洪州禅的开创者是什邡马祖道一禅师,他自少学佛禅于巴蜀,弘法于江西,是禅宗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马祖的思想核心是“平常心是道”,主“道不用修,但莫染污”。影响远至日本、韩国。

        宗性法师认为,宋代的巴蜀禅宗文化最有影响力的是文字禅和蜀僧群体。在讲解宋代巴蜀禅宗时,他从禅宗的起源——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讲到遂州雪窦重显著《颂古百则》和成都圆悟克勤著《碧岩录》开创了文字禅的顶峰之作;圆悟克勤参拜法演,法演以诗偈点化;再至宋代大量蜀僧出蜀,在江浙甚至远赴日本传播蜀学和巴蜀禅宗文化。
        论及明清时期的巴蜀禅宗文化,宗性法师讲述了其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讲述了双桂禅派破山海明、丈雪通醉禅师,此派影响巨大,至今不衰。并引用启功先生赞憨山德清和破山海明书法诗:“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原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

 宗性法师还概述了清末民国的禅师代表,现当代巴蜀禅宗文化的发展,并对所列举的无穷、一如、圣钦三位僧界代表人物进行了分析。他特别提到了居士袁焕仙对巴蜀现代禅宗文化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袁焕仙的弟子南怀瑾在灵岩寺禅修悟道的故事。并推荐《维摩精舍丛书》和  《南怀瑾先生学术思想与巴蜀文化》,祝愿学员们在书法的研习中,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讲座最后,他强调一定要认真体悟杜甫“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与秦观评价苏轼伟大成就和独特思想的话。
         宗性法师知识渊博,列举儒释道典故如数家珍,语重心长,妙语如珠,板书关键语句辅助讲述,生动活泼,课堂不时传来会心的笑声和欢快的掌声。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和广大嘉宾、爱好者旁听了讲座。

       宗性法师: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硕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成都文殊院方丈。

(来源:四川省书法家网)


成都市佛教协会官方网站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邮编:610017 
电话:028-86933298      邮箱:2480347684@qq.com
本站部分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清除相关内容 
主办:成都市佛教协会   通用网址: 成都佛教协会   网站域名: www.cdfjxh.com 
蜀ICP备16019249号 -1 本网站由成都市佛教协会版权所有

微信图片_20190925161417.png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68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川(2022)0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