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上午,成都市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在新华宾馆隆重召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宗性法师在会上致辞。他回顾了六十载风雨砥砺,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历程,走过了无怨无悔的道路。展望未来,宗性法师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号召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成都佛教必将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为继承和发扬六十年来的优良传统,本会同仁不忘初心、勇猛精进,推动成都佛教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以下是宗性法师的致辞:
宗性法师致辞
纪念会会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诸山大德、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精勤菩提路,还历六十春;蜀水行道远,不忘初发心。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成都市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这是在国富民强、政通人和的大事因缘里,全市佛教界四众弟子精勤弘法六十年来难得的一次盛会。学诚会长及各位领导莅临指导,令纪念活动增色增辉!我谨代表成都市佛教协会,向莅临参加纪念活动的各级党政领导和佛教界诸山大德、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成都佛教事业的各级党政领导、主管部门,中国佛教协会、四川省佛教协会,各位大德法师、社会贤达、护法居士等,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锦江禅灯,相续无间;法化绵延,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之初,成都佛教界如何自我革新与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是摆在四众弟子面前的重大决策。195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成都佛教界十余位高僧大德共同发起,正式成立了成都市佛教协会。从此,成都佛教界有了共同的教务组织,是成都佛教事业的重大转折,实现了全市佛教界四众弟子的紧密团结,奠定了新中国成都佛教事业发展的组织基础,翻开了成都佛教史上崭新的篇章!在回顾本会六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深切缅怀圣钦法师、慈青法师、永光法师、宽霖法师、遍能法师、清定法师、隆莲法师、贞意法师、王恩洋居士、牛次封居士、张净侯居士、熊子宁居士等高僧大德,他们生前为成都市佛教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此时此刻,对他们心存敬意,感念他们的功德,祈愿他们莲品高增、乘愿再来。
回顾过去,六十载风雨砥砺;总结经验,六十载精勤不息。六十年来,本会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佛教四众弟子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历程,走过了无怨无悔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佛教界高僧大德审时度势,带领佛教界四众弟子调适自身,探索融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走上了革故鼎新的抉择,为佛教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十年动乱中,本会工作陷入停滞状态,一大批高僧大德虽身处逆境违缘,而始终保持衲子本色和爱国信念。改革开放后,本会全面恢复工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寺院,重开法筵,积极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在道风建设、文化教育、慈善公益和维护佛教界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老一辈高僧大德相继辞世,本会积极主动作为,培养并使用一批青年僧才逐步走上教务岗位,实现了成都佛教事业的新老交替。在新的阶段,本会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教务工作为中心,坚持狠抓信仰、道风建设,坚持从制度和组织等基础建设入手,不断推进佛教文化和慈善公益事业,创新弘法利生方式,推动全市佛教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回顾本会耕耘六十年的精勤菩提之路,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六十年来,本会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长期以来,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事务条例》,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高佛教界的法制意识和寺院规范化管理水平,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全市现有登记佛教活动场所164座,其中全国重点寺院3所,备案登记教职人员1147人,佛教信众百余万人。本会始终不忘爱国初心,带领全市佛教界坚定不移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六十年来,本会有序开展教务活动。积极发挥教务组织的职能,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开展工作,不断加强团体自身建设,完善协会各项工作制度,在借鉴上级佛协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成都市佛教寺院管理办法》,为全市佛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着力推动寺院如法如律开展宗教活动,全市佛教寺院坚持早晚功课、诵戒布萨、念佛禅修等基本学修制度,有条件的寺院讲经弘法常年不断,各大丛林开光升座、传授戒法,庄严有序,部分重点寺院举行祈福和平等各类法会,满足佛教信众的信仰需求。
六十年来,本会重视僧才培养工作。为培养具备正知正见、弘法利生的合格僧才,本会除不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外,先后在我市部分重点寺院开办了空林佛学院、宝光僧伽学校、昭觉佛学院、成都爱道堂佛学院等佛教院校,专门培养佛教后备人才,还积极推荐优秀青年僧伽进入中国佛学院等佛教院校深造。本会还组织青年僧尼到北大、浙大、川大等高校参加进修,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要求培养僧才,一批青年僧人通过在佛教院校的专业学修和参加各类进修,已成长为我市佛教界荷担如来家业的中坚力量。
六十年来,本会积极弘扬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和大众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一直以来,本会重视佛教文化的推广和弘扬,协助并推动重点寺院建立了碧岩大讲堂、空林佛教图书馆、空林书画院、宝光精品文物馆、碧落书舍、普照禅净文化交流中心、立心书院、文殊琴舍等文化平台,开展书画交流、文艺演出、公益讲座、寺院体验、禅修营等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化普及和推广活动,为社会大众了解佛教文化提供了切入点。组织召开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悟克勤国际学术研讨会、楚山绍琦禅学思想研讨会、能海上师佛学思想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举办成都佛教文物精品大展,组织编写《成都佛教史》《隆莲法师全集》,为挖掘展示和丰富我市佛教文化内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积极推动创新佛教文化传播方式,协助并指导重点寺院创办期刊杂志,开通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极大地增强了佛教文化传播的及时性。
六十年来,本会积极开展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人间佛教思想是当代中国佛教事业的指导思想,本会积极践行人间佛教思想,提倡大乘菩萨道精神,拓展佛教服务社会的方法,成立慈善功德会等慈善公益团体,广泛开展抗震、抗洪、救灾、助学、扶危、济困、施药等活动。近十年来,全市佛教界各类公益慈善捐赠款项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捐赠达五千余万元,展现了佛教积极有为的良好形象,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六十年来,本会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对外交流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开展与海外佛教界的交流,是本会长期坚持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本会先后接待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团组一百余个近三千人次来访,并组织赴境外交流考察团组二十余次,加强了成都佛教界与海外佛教界的交流,增进了成都佛教界与国际佛教界的法谊。
六十年来,本会顺应历史潮流,开拓思路格局,以极大的坚韧和努力,走出了一条继承传统、适应时代的中国化道路,在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建设蜀风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作出了佛界应有的贡献,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很好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扬。
六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事务条例》,努力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是本会工作的根本遵循。
六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全市佛教徒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本会工作的根本方向。
六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强自身建设,引领全市佛教界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坚持正信正行,树立佛教清净庄严的良好社会形象是本会工作的根本要求。
六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培养优秀僧才,大力开展弘法利生事业,重视佛教文化研究,倡导公益慈善活动,全面开展对外友好交流是本会工作的根本基调。
六十年来,全市佛教事业在各方善缘的助力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成都佛教的事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全市佛教界道风建设还需加强,佛教商业化问题还需警惕,佛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还需提高,寺院精品化发展程度还不够高,文化事业探索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佛教后备人才培养还不够足。这些问题不仅制约成都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未来成都佛教事业的传承,必须引起全市佛教界的高度重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宗性法师致辞
纪念会会场
各位同仁:
去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今年刚颁布的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为下一步做好全市佛教工作指明了方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激发起包括佛教界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接再厉、奋斗不息的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值此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本会召开成立60周年纪念会,总结60年来的发展经验,因缘殊胜,意义重大,成都佛教必将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为继承和发扬六十年来的优良传统,激励本会同仁不忘初心、勇猛精进,推动成都佛教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未来工作应牢牢把握以下要点:
一、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这为成都佛教事业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全市佛教界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把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作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当代佛教的中国化,必须继承两千余年来传统佛教的优良遗产,契合佛陀的根本教法,这是佛教当代中国化的思想源泉;当代佛教的中国化,还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服务于当代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主流自觉,这是佛教当代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当代佛教的中国化,还必须具有开放的姿态拥抱新的社会形态,要积极主动的融入其中,这是佛教当代中国化的时代抉择;当代佛教的中国化,还应该与当代中国社会一样,融入到全球化的国际大潮流中,主动成为文化交流对话的沟通者,多元文明互鉴互动的推动者,为世界和平及人类福祉贡献佛教的独特智慧,这是佛教当代中国化的责任担当。
二、坚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体是佛教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本会要继续发挥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的职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信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继续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为宗教领域法治建设建言献策,作为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要依法开展教务活动,切实维护佛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推进“文明敬香”“合理放生”“生态寺院”等活动,不断推动佛教制度和寺院管理与现代社会接轨,不断完善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让佛教文化的思想精髓在成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坚持抓好佛教自身建设佛教自身建设,是佛教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要务,也是佛教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石。本会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国佛教协会关于加强教风建设倡议书》的精神,推动全市佛教界开展以做“好公民、好佛子、好使者”,建“好寺院、好团体、好院校”为目标的教风建设。全市佛教活动场所,要进一步彰显寺院作为宗教功能的主体属性,规范化,制度化,开展寺院自养事业,自觉抵制商业化的不良风气,将今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央统战部等十二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到实处,保持佛教事业健康发展。要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为抓手,继续推进和谐寺院、生态寺院、文化寺院建设。全市广大僧尼,要恪守“以戒为师、三学增上”的教诫,要坚持“解行并重,自行化他”的学修准则,要坚持“僧装、素食、独身”的优良传统,在勤修戒定慧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在熄灭贪嗔痴中,不断提升内在品格。要按照“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要求,加强团体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佛教代表人士队伍,发挥团结和引领作用。要落实好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赋予团体的职能,加强对各区(市)县佛教协会的教务指导,帮助他们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充实力量,完善机制、提高效率,提升教务水平,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巩固佛教发展的组织基础。
四、坚持探索当代佛教发展新方式充分发挥佛教服务社会发展需求的积极作用,既是党和政府对佛教界的要求,也是社会大众对佛教的期待,更是佛教自利利他、慈悲济世的本怀。全市佛教界要坚持“以经典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以信众为旨归”的基本原则,主动回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关注时代的发展脉络,在保持佛法主体精神不被消解的前提下,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当代中国的历史洪流中,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全市佛教要坚定大乘佛教立足人间、度化众生的菩萨行愿,广泛地开展慈善公益、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活动,创新运行方式,传播慈善理念,秉持大乘佛教菩萨道入世而又出世的情怀始终坚持追求觉悟解脱的发心,不断开启人间佛教思想的新阶段。全市佛教界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佛教文化,继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开展讲经说法、学术研讨、文化论坛等活动,大胆探索并创新当代佛教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法;还应最大限度地运用当代文化表现的新媒介,借用新的技术,利用新的材料,创造赋有当代属性的佛教文化精品,不断展现佛教文化的新面貌。全市佛教界要充分发挥佛教教理教义中所蕴藏的净化人心、启迪智慧、化世导俗、涵育道德的独特功能,不断向社会大众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增强成都佛教的影响力,为推进“中国典范城市,建设美丽成都”而贡献智慧。
各位同仁: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纪元要有新面貌,新目标要有新作为,新征程要有新担当。本会伴随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步伐,伴随着成都城市建设的巨大发展,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回首过去,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未来,我们深知任重道远。全市佛教界要以此次纪念活动为契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主管部门、上级佛协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市佛教四众弟子的共同努力下,推动新时代成都佛教事业健康发展,为推进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最后,祝纪念会圆满成功!再次感谢各位领导的莅临!祝在座各位身心康泰、喜乐无量、福慧增上、如意吉祥!
成都市佛教协会官方网站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邮编:610017
电话:028-86933298 邮箱:2480347684@qq.com
本站部分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清除相关内容
主办:成都市佛教协会 通用网址: 成都佛教协会 网站域名: www.cdfjxh.com
蜀ICP备16019249号 -1 本网站由成都市佛教协会版权所有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川(2022)0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