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史钩沉
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和禅法开示
日期:2016年04月06日    来源:本站     编辑:郑娜    点击数:

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和禅法开示1.jpg


     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年)是宋代著名禅师,他上承五祖法演,下启大慧宗皋,属于临济宗杨歧派的大禅师,他完成了“文字禅”终结,启开了“看话禅”的开端(大慧宗皋),是禅宗史上的一位划时代人物,他的修行经历和禅法开示,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具有重大的作用。今撰此文,借着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经历和禅法开示,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提高我们人生境界。


    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


    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学习儒家文化。第二,参究佛经教理。第三,参访高人,返观本来。第四,内因成熟,闻声悟道。第五,悟后牧牛,圆成佛道。


    * 参访行脚与悟道因缘


    圆悟克勤禅师,彭州崇宁(四川省崇宁县)人,俗姓骆,书香门第,饱读儒典,灯录记载,他“日记千言”。偶游妙寂寺,见佛书,打开一看,他被其中的内容震惊了,“三复怅然,如获旧物”。借此机缘,克勤禅师便出家了。

    克勤祖师出家后,勤习经典,体究义理,学通了教典,然而,这毕竟是理解,而不是实证。这时,克勤禅师的机会来了——他得了一场大病。在这场几近于死的大病中,他发现,他所学的佛教道理,皆属于纸上画饼,不能充饥。这时,他心想,若大病不死,定寻个高人,作个真实的功夫。

    学习教典,体会义理,这只是个见性成佛的基础,然而,若人落于文字,纠于义理,则成障碍,犹如回家,须借图画,究明路途,然而,若认图是家,则永不到家,纸上谈兵,终不得胜,故须有路上实行,阵前交锋。

    克勤禅师病愈之后,他到了真觉胜禅师的道场,这时,恰逢真觉胜禅师创臂出血。真觉禅师指着自己臂上滴出的血,对克勤禅师道:“此曹溪一滴也。”这滴滴的鲜血,是从真觉禅师的臂上流出的,怎么是曹溪一滴呢?克勤禅师被震住了,此时,他妄念顿空,似有所悟,然而,却非真悟,因为他认在了这“空境”上。克勤禅师自肯如是,故徒步出蜀,遍参天下尊宿,诸方尊宿称之为法器。天下尊宿的赞赏,更引发了他的傲气。他带着这样的自肯与傲气,来到五祖法演禅师的座下。法演禅师则不然,非其所悟,荡其所证,一切知见,统统剿绝。克勤禅师见法演禅师不许自己,便出不逊语,忿然而去。法演禅师清楚克勤禅师的病处,故告知曰: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也就是说,当你频临死亡时,你就会知道,你所证的那个境界是靠不住的。

    克勤禅师来到镇江金山。这时,他的机会又来了。还是一场大病。克勤禅师染上了伤寒,徘徊于生死之间。克勤禅师运用自己的功夫,竟然抵不住生死。这时,他忽然想起了法演禅的话:“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克勤禅师自誓言:这次大病,若能不死,定归法演禅师座下,依止而修。不久,大病痊愈,寻归五祖。五祖一见,甚是欢喜,令入侍者寮,参“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毕竟如何?”

    参究“觅心了不可得”公案,经半月,依然未得破参。这时,恰逢陈提刑解印还蜀,路经五祖山,向法演禅师问法。法演禅师问: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诗,颇近禅理。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就是小姐不断地呼唤丫环的名字:小玉,小玉。小姐呼唤丫环,本来无事——频呼小玉原无事。既然无事,又为何频频呼唤小玉呢?这就是要给她的情郎传个消息。她的情郎听到她的声音,就能知道她在这里——只要檀郎认得声。可惜,法演禅师如此开示陈提刑,可惜,陈提刑未能相应,错过了这大好时机。这时,克勤禅师从外面归来,恰好听到了法演禅师的开示,他就问法演禅师: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法演禅师曰:他只认得声。克勤禅师更纳闷了: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然认得声,为什么却不是?克勤禅师困惑不解。正于此时,法演禅师再给他一拶,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呢?正是这一问,克勤禅师根尘脱落,当下皆空,不觉而走出方丈室。这时,一只鸡飞上栅栏,鼓翅而鸣。就是这一鸣,终于把克勤禅师唤醒了,他见到了这“齐含万相、一尘不染的主人公”。他定定神,自谓曰:这岂不是声?遂入室通所得,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演禅师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1]

    当一个声音忽然划过时,这闻声便响的是什么?若从这里识得,便是闻声悟道,便是识得这主人公。我们的妙明真心,它是个寂照照寂的空体。这个空体,它空而不空,缘起万法。这个空体,它有而不有,万法皆空。所谓真空妙有,本来如是。

        后来,克勤禅师以自己的悟道因缘而开示学人:

    山僧顷日问五祖和尚: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毕竟如何?他道:汝须自参,始得这些好处,别人为汝着力不得。参来参去,忽因闻举“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忽然桶底脱,庭前柏树子也透,麻三斤也是,玄沙蹉过也是,睦州担板也是,不落因果也是,不昧因果也是,三乘十二分教,二六时中,眼里耳里,乃至钟鸣鼓响,驴鸣犬吠,无非这个消息。

    由上可知,克勤禅师在闻声悟道之前,他对“二祖觅心”这个公案困惑不解。这个困惑不解的问题,也就成了克勤禅师参究的公案。参来参去,看来看去,久久纯熟,心自宁一。宁一之时,或磕着,或碰着,便当下顿悟。


    * 华严四境与禅修次第


    若以华严而论之,克勤禅师的修行,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事法界的修行。依教奉行,循规蹈矩,华严宗谓之事法界。即昧体就事,背觉合尘。克勤禅师在家习儒典,直到他出家修行,皆属于这个阶段。

    理法界的修行。完成了世间法的修行,便须实行“舍事就理的出世修行”,儒家谓之“舍夫五而慎其心”,也即忘怀五行(仁行、义行、礼行、智行、圣行),返求自心。这时,再配合上明师的指点,便能明心见性,《庄子》谓之“见独”,《大学》谓之“明明德”,华严宗谓之理法界。即舍事就理,背尘合觉。克勤禅师修行至此,便完成了出世法的修行。

    理事无碍法界的修行。心已明,理已显,更需依体起用、据理显事。这时,有理有事,理事并存,理亦无碍,事亦无碍,华严宗谓之理事无碍法界,禅宗谓之悟后牧牛,对境练心。

    事事无碍法界的修行。有理有事,理事并存,犹有二分之嫌,故须上上升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直至“滚滚红尘中,全是法性身”。此时,华严宗谓之事事无碍法界,禅宗谓之能所双亡。

    世间修行,则成就世间学问。成就了世间的学问,却不可落于世间相。若落于世间相,那便是人生的枷锁。因此之故,更有出世的修行。出世的修行,则成就出世的学问。成就了出世的学问,却不可落于出世间相。若落于出世间相,那也是人生的累赘。因此之故,便有入世的修行。入世的修行,则成就世间而不染的学问。成就了世间而不染的学问,却不可落于世间与出世间的二相对立,若落于二相对立,则不得究竟圆满。故须打破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直至“全体一味,理事不二”,方是究竟彻底。佛法的修行,大致如此。释迦世尊是如此,历代祖师亦如此,圆悟克勤亦如此。


    * 观音法门与闻声悟道


    法演禅师用“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作了个比喻,以闻声知人而喻闻声悟道。克勤禅师被法演禅师一逼一拶,便“认得声”了——便识得这音声的主人公了。关于闻声悟道,佛于楞严会上,令二十五位大菩萨拣选圆通,观世音菩萨宣说了观音法门。

    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二十五位大菩萨各自宣说了自己修行悟道的法门,佛又令文殊菩萨为众生作个选择,选出最容易入道的方法。文殊菩萨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为最的。文殊菩萨以偈答佛言: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观音法门最容易契入实相,所以,很多人都是闻声悟道的,譬如香严智闲禅师,他听到击竹声就悟道了。佛教里的很多修行方法也是观音法门,譬如持名念佛法,就是观音法门,就是观这个由心发出的念佛声。观来观去,久久纯熟,便能“入流亡所”,契入法界等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于此“了然不生”时,圆觉妙性,朗然现前。此时,若能机缘触着,便能当下顿悟。

    据此而论,“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持名念佛本无事,只要行者认得声”。我们念阿弥陀佛,声音是主人发出的,我们循着这声音,就能找到这主人。我们要想找到这个主人,就要循声究源,这念佛声是从何处起的?对于这个方法,禅门有所发挥,所谓念佛是谁?这虽然是个问话,然而,问中有答,也即“念佛者即心”,“即心是佛”。此事非口说,当须亲自证。我们不但可以借助于念佛声而悟道——发现这个主人公,我们也可以借助于各种声音而达真。


    * 悟后牧牛与日臻圆满


    禅宗的修行,悟前有渐修,所谓读经看教,参禅打坐,严持戒律,等等。禅宗的修行,悟后也有渐修,所谓悟后牧牛。克勤禅师悟道之后,继续跟随法演禅师锻炼。法演禅师也时常借机锤炼克勤禅师。

    演(法演)迁五祖,师(克勤)执寺务,方建东厨,当庭有嘉树。演曰:树子纵碍不可伐。师伐之。演震怒,举杖逐师。师走辟。忽猛省曰:此临济用处耳。遂接其杖曰:老贼,我识得你也。演大笑而去。自尔,命分座说法。

    若伐树,则有违“不可伐”的师命。若不伐树,则无以建厨房,也有违“建东厨”的师命。伐与不伐,左右为难。若非彻悟之人,则不得解脱这两难之境。此时的克勤禅师,正落这两难之境,解脱不得。法演禅师见状,慈悲大发,现出金刚相,举杖便打,克勤禅师转身便逃,法演禅师提杖便追。正于这前逃后追之际,克勤禅师豁然顿脱,得见临济祖师用处,曰:老贼,我识得你也。(试问:这老贼是谁?莫错会。)今日,法演禅师完成了一件大事,使克勤禅师彻底脱落。法演见状,格外高兴,大笑而去。从此,克勤禅师便得以与诸佛祖师把手同行。

    法演禅师时常勘验学人的修行,以便当机锤炼。一日,佛鉴、佛眼、佛果(克勤禅师)与法演禅师夜话。及归时,灯已灭,当下漆黑。当下之境,若人不见,则有心无用。若人见黑,则落于生灭。此时,法演禅师要大家各下一转语,以显示各自的修行。佛鉴曰:彩凤舞丹霄。佛眼曰:铁蛇横古路。佛果曰:看脚下。法演禅师说:灭吾宗者,乃克勤尔。

    禅门无踪迹,落迹不彻底。今法演禅师说,“灭吾宗者,乃克勤尔。”此乃对克勤禅师的究竟印证。



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和禅法开示2.jpg


    圆悟克勤禅师的禅法


    南宋张浚为《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作序云:“师常偃处一室,坐断语言,转无上法轮,不容拟议,扬眉开口,立便丧身,才涉廉纤,老拳随起,每举到不与万法为侣公案,已是拖泥带水,落第二义。”克勤禅师“坐断语言”之法,旨在隔断学人妄念,使之亲证自家本真,非以“哑人痴汉”为是。


    * 即一而万,了万为一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克勤禅师辞别法演禅师回蜀省亲。诸长老相谓曰:“道西行矣。”克勤禅师回到成都,四众迓拜。后来,应成都帅翰林郭公知章的邀请,开法于六祖山。政和年间(1111-1118),克勤禅师辞去住持之职,复出峡南游于荆楚。时张商英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克勤禅师与张商英有华严境界之谈,颇显克勤禅师的圆融境界。华严即禅,禅即华严,究竟不二。

    (克勤禅师)曰: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帀帀之波。公(张商英)于是不觉促榻。师(克勤禅师)遂问曰: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曰:同矣。师曰:且得没交涉。公色为之愠。师曰: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公乃首肯。

    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师又问:此可说禅乎?公曰:正好说禅也。师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公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事法界,昧理落事,正是“三更初夜月明前”。理法界,背事就理,也只是“失晓老婆逢古镜”。事法界和理法界,皆有向背之病,未至究竟圆处。理事无碍法界,依理就事,摄事归理,犹有二分之嫌,“正是法界量里在”,故克勤所不许。事事无碍法界,全体一真,万相同味,更无理事之分,亦无理事之名。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话无非般若,至此方可说禅,沩山老人所谓“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 直指人心,当下承当


    《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一云:“世间随流,将错就错,满地流行,分五家七宗,递立门户提唱。就实穷之,端的成得什么边事?是故从上达人,不吃这般茶饭。”五家七宗,遍地流行,实际理地,无自无他,只贵见地纯正,不分五家七宗。诸佛祖师,或绕说,或直指,或渐进,或顿开,随顺不同根器众生,广开八万四千法门,然其本意,只为众生明得自心,所谓识自本心,见性成佛。克勤禅师顶教化,亦不离这一根本宗旨。克勤禅师云:

    祖师惟直指人心,俾见性成佛。然此心虽人人具足,从无始来,清净无染,初不取著,寂照凝然,了无能所,十成圆陀陀地。只缘不守自性,妄动一念,遂起无边知见,漂流诸有。根脚下恒常佩此本光未尝暧昧,而于根尘,枉受缠缚。若能蕴宿根,遇诸佛祖师直截指示处,便倒底脱却腻脂衲袄,赤条条,净裸裸,直下承当,不从外来,不从内出,当下廓然,明证此性,更说甚人佛心。如红炉上著一点雪,何处更有如许多忉怛也。

    克勤禅师的这段开示,直指人心,干净利落,不与人拐弯子兜圈子,把个根本大事和盘托出,把个心性相貌尽情描画,所谓“寂照凝然,了无能所”,所谓“如红炉上著一点雪”。人心本如此,不假修为成,若人肯回头,心光即是佛面。正是这段无始自然风光,在眼曰见,在耳名闻,乃至在鼻舍身意,亦各放异彩,克勤禅师所谓“六根门头净裸裸赤洒洒,只是不肯回光返照”,若肯返照,则无第二人,只是诸人自己。克勤禅师云:

    父母未生已前,净裸裸赤洒洒,不立一丝毫。及乎投胎既生之后,亦净裸裸赤洒洒,不立一丝毫。然生于世,堕于四大五蕴中,多是情生翳障,以身为碍,迷却自心。若是明眼人,明了四大空寂五蕴本虚,知四大五蕴中,有个辉腾今古、迥绝知见底一段事。若能返照,无第二人。

    释迦如来,神道设教,唯在发明这段无始自然风光,所谓明心见性。此心此性,人人具足,各各现成,只因迷本,枉受轮回。虽在轮回,心无增减,故释迦如来演化世间,盖为此也。达摩西来单刀直入,历代祖师以心印心,亦为此也。若是根蕴纯熟之人,便能借祖师直指而直下承当。


    * 只管退步,不随妄念


    禅宗行人初下手处,只是退步就己。所谓退步,就是放下,放下从前的妄想情见,放下从前的世智辩聪,乃至放下教义,放下佛祖,将从前所学所解,所信所仰,统统放下,放到本来无物时,净裸裸,赤洒洒,圆觉净性,朗然现前。所谓就己,就是返观,返观自己的妙明真心。若能于返观顿脱之时,回光一鉴,便能亲证本来。禅门功夫,古今如此。禅门的种种手段,或言语指示,或棒打声喝,或举拂竖拳,等等,皆是顿脱缠绕,直指本来。后来的参话头,也只是为顿脱顿见作个前行,实非禅门的本色锤钳。克勤禅师云:

    诸人与山僧,各各有一段大事,辉腾今古,迥绝知见,净裸裸赤洒洒,各不相知,各不相到,透声透色,超佛越祖。

    若能退步就已,脱却情尘意想、记持分别、露布言诠、闻见觉知、是非得失,直下豁然,瞥地便与古佛同一知见,同一语言,同一手作,同一体相。

克勤禅师教我们做功夫,首先,指出了这“一段大事”,人人本有,不许外求,阻断了学人的外求之路。其次,教导学人脱却根尘情识,所谓统体放下,若有念起,也不相随,久久纯熟,自然根尘情识销落。再次,教导学人就己返观,识得这段本自具足的无始自然风光。


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和禅法开示3.jpg


    * 颂古评唱,绕路说禅


    《碧岩录》是克勤禅师对《百则颂古》的点评,由门人记录而成。《碧岩录》首讲于成都昭觉寺,时为徽宗崇宁五年(1106)。后来,在湖南澧州夹山灵泉院、湘西道林寺续讲,历时约二十年。夹山是善会禅师在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开辟的道场。有僧问善会:如何是夹山境?他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这首禅诗,传诵一时,因着善会禅师的这首诗,夹山也被称为“碧岩”。圆悟克勤禅师住持夹山时,把他对《百则颂古》的点评,取名为《碧岩录》(或称《碧岩集》),原因就在于此。

    《百则颂古》是北宋初年云门宗雪窦重显(981-1053年)所著,内容有二。一、本则,又称话头,雪窦重显所选的一百则公案。二、颂古,又称偈颂,雪窦重显所作的妙旨发挥。

    《碧岩录》内容有五。一、垂示,又称示众,在每则公案之前,所点出的公案要旨。二、本则,雪窦重显所选的一百则公案。三、颂古,雪窦重显所作的偈颂。四、著语,又称下语,本则与颂古之句下的画龙点睛之作。五、评唱,本则与颂古之后的微妙发挥,或叙公案之机缘,或述颂古之未尽,或行总评等,旨在点明用功心要。

    《碧岩录》一出,响彻禅林,在彰显禅法上,借文字而烘云托月,有助于禅师的应机施教,同时,也适应了两宋文人士大夫的参禅之风,促进了“宗派一致、三教合一”之发展,然而,如此绕路说禅,也容易落入文字意解。据《续传灯录》卷二十八载,克勤禅师的嗣法居士有:枢密徐俯、郡王赵令衿、侍郎李弥逊、 成都范县君、门司郑谌等,而与之从游者,则难以胜举,其影响可见一斑。

     总之,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经历和禅法开示告诉我们:人生修养的根本,在于觉悟自心,所谓明心见性。人生修养的进展,在于对境练心,所谓悟后牧牛。人生修养的圆满,在于事事无碍,所谓理事不二。(作者:苏树华)


上一篇: 暂无相关信息 下一篇: 茶席窥禅丨翰墨·丹青·禅意

成都市佛教协会官方网站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邮编:610017 
电话:028-86933298      邮箱:2480347684@qq.com
本站部分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清除相关内容 
主办:成都市佛教协会   通用网址: 成都佛教协会   网站域名: www.cdfjxh.com 
蜀ICP备16019249号 -1 本网站由成都市佛教协会版权所有

微信图片_20190925161417.png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968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川(2022)0000008